Distillery: Bruichladdich, Islay, Scotland
Bruichladdich 10yo, OB (now extinct), 46 %, 700ml
話說三四年前,當台灣仍有幾間Tower Records (淘兒唱片)、且P2P軟體及 Bit Torrent尚未風行時,筆者的零用錢大半花在音樂上。我究竟何時迷上搖滾樂,頗難定論。據父母所言,當年他倆在波士頓附近租了棟小公寓,樓下住著一位天天以震耳欲聾音量播放重金屬的大學生,令家父頗為不快。遺憾的是,當時筆者正在母親胎內,天天聆聽搖滾樂,導致父親未來生活中多了不少噪音。早知如此,他們當年要嘛搬家,要嘛請房東管管我的啟蒙老師〈對既不曉得名字也不知道長相的您,容我說聲Thank You〉。
姑且不論此番野史,筆者正式開始收集樂團CD應該是十一歲那年:暑假在美國聽過Alanis Morisette、Bryan Adams、Oasis、Collective Soul、R.E.M.後,心想搖滾樂真是過癮,值得買回家一聽再聽。隨著年紀增長,知道的樂團越多,CD也就買得越兇。
從國二起,筆者便時常放學後到唱片行溜搭,花個1~2小時把所有西洋唱片從A逛到Z,連寫得亂七八糟的中文介紹也仔細品讀,深深樂在其中。在那個沒有MP3的歲月中,我最大的樂趣莫過於「賭博」:挑選從未聽過的專輯,只憑外觀決定買不買。每次拆開封面、播放CD時都充滿了未知與興奮;每次都是300多塊的賭注。有一陣子,筆者自以為培養出光看封面便能判定樂團好壞的能力。事後回想,各種不同的樂風都有固定的封面樣版,而主流大廠下的樂團,往往有更多經費,使其得以設計特別美觀、質感較佳的封面。我的「眼力」事實上只是受資本主義制約的「消費習慣」而已,哈哈!
國三後筆者的習慣開始轉變,常常使用Kazaa下載零星的MP3或透過外文雜誌獲取資訊,然後殺到FNAC或Tower等有賣進口唱片的店去「挖寶」、「碰運氣」。這種方式雖然不如過去刺激,但在FNAC看到擺滿整牆的Slipknot時〈2001年10月發售的IOWA專輯〉,那種感動仍舊難以言喻。
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音樂、唱片相關的事,到底要怎麼和Bruichladdich扯上邊啊?筆者的用意在於指出,這一年來開始摸索威士忌,心境猶如當年剛踏入搖滾樂一般,充滿四處搜尋、發掘、品飲的樂趣自不在言。在醇麥酒坊漂亮的壁櫥上看到Talisker 20yo、25yo和30yo時,心中產生了如同上段所述的喜悅!〈但是買不起啊〉至於Bruichladdich,它最初給我的印象,與那些封面花俏但缺乏質感的唱片類似;只是實際聽過/喝下後,才知它不容小覷。
Package: 讓筆者感覺花俏的整體包裝究竟如何?銀色的「鐵桶」中,是像香水瓶般肥短可愛、以水藍色(Teal)為主色的酒瓶,很難想像它和Islay南方兇惡的三姐妹是同一家子。哇咧,瓶頸上還打著「The Laddie」字樣,有點做作。廠方聲稱Bruichladdich發音為Brook-Laddie〈溪畔孩兒,汗〉,這發音和威士忌以及瓶子的意象倒挺合的。我知道Bruichladdich是蘇格蘭少數不隸屬跨國企業的蒸餾場,相當值得嘉獎,但拼命強調「獨立」、「未加焦糖」、「100%艾雷製作」對消費者來說,筆者認為並非那麼重要,重要的還是味道。帝亞吉歐集團替Lagavulin設計的包裝我就很喜歡,瓶上前後各一個酒標,前標只引述一位古人的話,後標則簡單地介紹酒。與外觀內斂、沉穩、剛健的Lagavulin相較,Bruichladdich果真是個Laddie〈or Lassie, haha〉。
Bruichladdich 10yo, OB (now extinct), 46 %, 700ml
話說三四年前,當台灣仍有幾間Tower Records (淘兒唱片)、且P2P軟體及 Bit Torrent尚未風行時,筆者的零用錢大半花在音樂上。我究竟何時迷上搖滾樂,頗難定論。據父母所言,當年他倆在波士頓附近租了棟小公寓,樓下住著一位天天以震耳欲聾音量播放重金屬的大學生,令家父頗為不快。遺憾的是,當時筆者正在母親胎內,天天聆聽搖滾樂,導致父親未來生活中多了不少噪音。早知如此,他們當年要嘛搬家,要嘛請房東管管我的啟蒙老師〈對既不曉得名字也不知道長相的您,容我說聲Thank You〉。
姑且不論此番野史,筆者正式開始收集樂團CD應該是十一歲那年:暑假在美國聽過Alanis Morisette、Bryan Adams、Oasis、Collective Soul、R.E.M.後,心想搖滾樂真是過癮,值得買回家一聽再聽。隨著年紀增長,知道的樂團越多,CD也就買得越兇。
從國二起,筆者便時常放學後到唱片行溜搭,花個1~2小時把所有西洋唱片從A逛到Z,連寫得亂七八糟的中文介紹也仔細品讀,深深樂在其中。在那個沒有MP3的歲月中,我最大的樂趣莫過於「賭博」:挑選從未聽過的專輯,只憑外觀決定買不買。每次拆開封面、播放CD時都充滿了未知與興奮;每次都是300多塊的賭注。有一陣子,筆者自以為培養出光看封面便能判定樂團好壞的能力。事後回想,各種不同的樂風都有固定的封面樣版,而主流大廠下的樂團,往往有更多經費,使其得以設計特別美觀、質感較佳的封面。我的「眼力」事實上只是受資本主義制約的「消費習慣」而已,哈哈!
國三後筆者的習慣開始轉變,常常使用Kazaa下載零星的MP3或透過外文雜誌獲取資訊,然後殺到FNAC或Tower等有賣進口唱片的店去「挖寶」、「碰運氣」。這種方式雖然不如過去刺激,但在FNAC看到擺滿整牆的Slipknot時〈2001年10月發售的IOWA專輯〉,那種感動仍舊難以言喻。
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音樂、唱片相關的事,到底要怎麼和Bruichladdich扯上邊啊?筆者的用意在於指出,這一年來開始摸索威士忌,心境猶如當年剛踏入搖滾樂一般,充滿四處搜尋、發掘、品飲的樂趣自不在言。在醇麥酒坊漂亮的壁櫥上看到Talisker 20yo、25yo和30yo時,心中產生了如同上段所述的喜悅!〈但是買不起啊〉至於Bruichladdich,它最初給我的印象,與那些封面花俏但缺乏質感的唱片類似;只是實際聽過/喝下後,才知它不容小覷。
Package: 讓筆者感覺花俏的整體包裝究竟如何?銀色的「鐵桶」中,是像香水瓶般肥短可愛、以水藍色(Teal)為主色的酒瓶,很難想像它和Islay南方兇惡的三姐妹是同一家子。哇咧,瓶頸上還打著「The Laddie」字樣,有點做作。廠方聲稱Bruichladdich發音為Brook-Laddie〈溪畔孩兒,汗〉,這發音和威士忌以及瓶子的意象倒挺合的。我知道Bruichladdich是蘇格蘭少數不隸屬跨國企業的蒸餾場,相當值得嘉獎,但拼命強調「獨立」、「未加焦糖」、「100%艾雷製作」對消費者來說,筆者認為並非那麼重要,重要的還是味道。帝亞吉歐集團替Lagavulin設計的包裝我就很喜歡,瓶上前後各一個酒標,前標只引述一位古人的話,後標則簡單地介紹酒。與外觀內斂、沉穩、剛健的Lagavulin相較,Bruichladdich果真是個Laddie〈or Lassie, haha〉。
Color: 鵝黃/淡金色。不用光照射時,酒中透著一絲橘黃。附贈的小冊子表示,這孩子在雪莉桶中待了總熟成時間的40%。
Nose: 青草類的香味中帶有濃厚的奶脂香,近聞似栗子蛋糕,遠嗅則像蜂蜜蛋糕。這一切底下,果然是略為刺鼻的雪莉香。
Body: 酒體輕→中,但很爽口、滑順。
Palate: 首先是清淡的蘋果、薄荷、草等植物果類口味,隨之一股溫暖、堅固但不至於厚實的烘烤麥芽浮現,最後5ppm 的輕淡泥煤在鼻間輕撥兩下,被隨之而來的濃濃海風、鹽香沖去。只要喝到這股海鹽味,即便它口味再輕淡,也能發現它來自Islay。
Finish: 青草香、麥芽與鹽暫留,快速但不失雅致地收了場。不過有趣的是,它留在犬齒附近的牙齦上特別久。46%的ABV提升了這支酒的重量與持久性。
Bang for Buck Meter: BBB
Comment: 雖然前文中筆者稍稍揶揄它的外觀,這支10yo的香氣驚人,連在門外經過的家母都聞到了,好危險。如此驚人的香氣,確實是我在其他Single Malt中從未遇過的;瓶上的自信恐怕並非空穴來風。若被問到蘇格蘭最難以斷定風格的蒸餾廠,十個行家有九個會答Bruichladdich吧!在那兒任職的麥芽狂人們,每天都進行著多采多姿的實驗,一下子調整泥煤量,一會兒玩桶子,蒸餾、酵母恐怕也在清單之上:正因如此,Bruichladdich風格太多變,價格也較一般同年份酒高,想喝出所以然看來得砸不少銀子: ( 看來在Bar品飲比一瓶瓶購買划算。
Where to Find: 在主打威士忌的酒專尋獲的可能性較高〈e.g.台北市吉林路的醇麥酒坊、新店的春泰行〉,但價位都有些浮動。據我所知,連鎖洋酒都沒有Laddie的蹤影。由於負責進口的「常睿貿易」基地在高雄,或許南部比較容易找。
1/23/08
3 則留言:
我在電影sideways中看到女主角說,葡萄酒是在每個開瓶的時刻都有不一樣的風味,你選擇今天開瓶或明天開瓶就會有些微的差別,威士忌會這樣敏感嗎?
威士忌也有差喔,雖然不如葡萄酒明顯。你的瓶子越空,表示空氣越多,酒和空氣的接觸面積越大。開一週後的酒顯然比剛開的溫順、飽滿許多。妳如果想喝,可以從家裡的"酒窖"拿一瓶 XD
酒窖隨時被媽媽掛在嘴邊,我和爸爸會保護它們的!
張貼留言